做有思想的电影工作者
——香港浸会大学原院长卓伯棠教授专访
2017年05月26日 王晓迪/文、图    (阅读:)

  10月12日上午9点,美视电影学院十五周年院庆列活动之“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在美视电影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召开。香港浸会大学院长卓伯棠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卓教授从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法等方面在会上发言。记者借此机会对卓教授就如何做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工作者、如何培养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工作者等问题进行了专访。

Q:问题      A:回答

Q:什么叫“有思想的电影工作者”?

A:“有思想的电影工作者”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电影‘技术员’那么简单,要具备深层次的社会修养、人文修养。社会中有不同的电影结构存在,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实验电影……商业片市场普遍较好,而其他电影则并非如此。观众群主要看的电影类型只集中在某一两种之间,对于其他类型电影根本不关注,这种现象让电影市场渐渐变得不正常。正常的市场是不同观众喜欢不同种类电影,或许会有些类型喜欢的人稍多,抑或许有些会被喜欢的少,但至少可以同时容许多种类型电影生存。多元化,包容性的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是这般。如果很多电影类型无人问津,没有票房,慢慢越来越少导演会选择再触碰这类影片。十三亿人口的市场原本可以容纳很多类型的影片,两三亿的市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却做不到呢?

Q:您觉得该如何培养“有思想的电影工作者”呢?

A:首先学校有重要的责任,学校要培养多面化的人才,要培养有包容性观点和多元化欣赏角度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会用不同的角度要欣赏不同作品。基本的东西学校要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地做有创意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许这样的作品只会打动1/3或者1/5的观众,但至少有人喜欢看,学生才有继续做下去的兴趣。

就个人而言,学生平时要广泛的观看影视作品。如果只集中关注一种类型,渐渐会使自己的观念变得越来越狭窄,对以后的从业道路形成巨大障碍。多元化的视角、角度,对于创作者以及观众都有好处。

Q:最后,您对美视电影学院接下来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呢?

A:希望老师能够点对点的教学,老师本身要很透彻的了解所教授的科目内容,精准地将所要教授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对于技术方面、基本功要求很强的东西,老师要精准地教,学生精确地学,否则便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对于同学来说,希望多些创意。毕加索说过每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一个天才,然而很多奇思妙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渐渐压制下去。创意到底从哪里来呢?丰富的知识!对于每件东西不能透彻的了解,不了解所从事行业,就没办法谈创意所在。只有靠广泛的知识作基石,再加上源源不断的创意,眼光才能变得更宽广,才能包容更多的类型作品,才能使自己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卓伯棠,原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教授,曾就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制作)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哲学博士。近年从事电影与电视方面研究,在完成《香港新浪潮电影》后,投入香港电视与全球化的相关研究。代表作有:《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合编)、《麦田,2003》等,执导过《国际刑警》、《的士司机》、《第次》、《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等电视剧,以及《煲车》与《宾妹》等影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