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回顾|剑桥大学荣休教授艾伦·麦克法兰“中国游记”主题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5-10-31 | 胡嘉欣 | 编辑:湖畔美影 | 阅读量:


 1026日,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做客美视电影学院。他结合自身二十余年中国游历及相关学术研究,围绕“中外文明的碰撞、交融与互鉴”展开精彩分享。本次活动吸引了校内外师生广泛参与。


633D

艾伦教授开场


 活动伊始,美视电影学院影视系主任、著名纪录片导演徐蓓教授主持开场,并谈及与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之间跨越国界的深厚师生情谊。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范蓓教授代表学院致辞,他对麦克法兰教授及其妻子萨拉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并强调这场讲座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遨游,引领我们探寻文明互鉴的当代意义,是站在巨人肩头眺望辽阔风景的宝贵机会,思想的跨界交流和多元文化视角的融合对于培养有情怀、有远见卓识的电影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范蓓院长致辞

徐蓓老师致辞


溯源19世纪:法国传教士的“中国发现之旅”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以法国传教士古伯察(Evariste Huc)作为讲座的切入口,称其为“最早以人类学视角记录中国的西方探访者之一”。古伯察出生于19世纪初,受法国启蒙思想熏陶,1839年以传教士身份抵达中国,最初以澳门为据点开展活动。据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所述,身着中式服装、精通汉语与藏语的古伯察曾与同伴穿越戈壁沙漠、攀登喜马拉雅山脉。他们历经强盗、猛兽与严寒侵袭,耗时 14 年游历中国并抵达拉萨,这一旅程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续,古伯察根据见闻撰写《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华帝国纪行》等著作。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盛赞《中华帝国纪行》,他提到书中不仅系统记载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更收录了诸多鲜活细节。例如,古伯察曾目睹某中国村民能够通过观察猫眼瞳孔大小变化判断时间。这一细节不仅形象展现了中国民间的生活智慧,也为西方理解19世纪中国文明提供了珍贵视角。

23580

书籍插画


跨文明见闻:日本、尼泊尔文化中的“中国痕迹”

 演讲中,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还分享了对日本、尼泊尔等中国周边地区的观察,为理解中国文明提供参照系。他将日本喻为镜子日本表面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雅致园林、茶道、佛教、汉字,但在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上却与英国更为相似。他进一步解释,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日本与英国同为岛国,与大陆文明隔海相望。但他同时强调,日本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文化遗风:中国唐代的宫廷音乐、茶道礼仪。而在尼泊尔的考察,则让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直观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他介绍,尼泊尔中部山村的族群中,其DNA中包含蒙古族基因、藏族基因,语言与习俗中更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痕迹:他们的祖先从中国内蒙古、甘肃经川西进入西藏,再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定居于此,这一迁徙路线印证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融与血脉联结。


10BD7

艾伦教授分享日本游览经历


启程与回望:1996-2025见证中国的发展奇迹

 谈及自身与中国的联结,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动情回忆:“1996年是我与妻子萨拉第一次来中国,如今已是第20次走访中国,第3次来到重庆。他以亲身经历对比中国20余年来的巨变,并特别提到自己参与的深圳亮灯仪式:按下按钮的瞬间,深圳CBD的灯光全部亮起,名字“Alan Macfarlane”出现在大楼上,“这不仅是我的荣幸,更是一次对中国城市活力与开放的见证”。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还饶有兴致地分享自己走访过中国众多城市,在其中几段旅行中与中国学生们留下珍贵合影。


艾伦教授的中国游览图线

深圳平安财险大厦亮灯仪式(艾伦教授拍摄)


对话环节

提问1: 教授您好,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之下,青年一代似乎接受着愈发相似的流行文化。您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我们仍需要探讨“文明的差异性”?

回答:在上个世纪,人们更加关注文明之间的冲突、民族之间的对抗。但现如今,确实存在交融趋势。在西方,如果你和年轻人交流,会发现他们大多不再那么关注国家间的差异。以我孙辈为例,他们有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太多隔阂。看似我们正朝着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迈进,但注重对文明差异性的探讨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互相了解。另外,你提到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正接触着相似的流行文化,看着同样的电影。但如果你深入观察他们的家庭结构、对父母的态度、对婚姻和社会关系的看法,就会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中国性别平等进程快于日本,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社会结构、语言中严格的敬语体系。这些文化差异仍然切实存在,不容忽视。


1086E

同学提问

F24D

观众提问


提问2: 教授您好,我也同为人文科研工作者。我的女儿是一名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计划深造读博。她对人文社科非常感兴趣,但目前这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堪忧。您能对她选专业提出一些建议吗?另外,当下人工智能等科技快速发展,您觉得在未来人文社科的项目、工作岗位会锐减吗?

回答:我认为技术可能是对身体的一种延展。在未来,人工智能逐渐替代的可能是部分重复性脑力劳动,但无法替代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AI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工作效率,从繁杂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一种具有诗意的生活。同时,人文社科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能力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关键,这是AI无法取代的。关于专业选择,我认为兴趣是长期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保持想象力和对专业的热情对于您的女儿可能更为重要。并且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培养的素养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未来可以将它化入到教育、媒体等各个领域中,更好地以人文精神面对未来的技术挑战。


提问3: 教授您好,对当下的中国您有何感受,可以用一个关键词进行总结吗?

回答:当我和妻子第20次踏上中国土地、第3次来到重庆时,最直观的感受是惊叹。中国在我看来是“天堂”(paradise),大家的生活水平肉眼可见地提升,并且有很多美食,非常幸福。此外,中国的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在人工智能、医疗、新能源等领域都取得突破。不同于西方的不实渲染,我认为中国是一座文明桥梁,连接着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用和而不同的智慧,为不同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可能。


CE5C

学生提问


提问4: 教授您好,我们对剑桥的了解,很多始于徐志摩先生的诗歌《再别康桥》。想请教您,徐志摩先生在剑桥求学期间还留下了些什么?这些留存至今的印记,对当下中英文化交流有何影响?

回答:徐志摩在剑桥留下的远不止文字,更重要的是一种“跨文化的共鸣”。他的诗歌让剑桥从一所遥远的西方学府变得有温度、有诗意。剑桥也一直珍视着这份缘分,比如我们在河畔专门陈设了一块来自中国的纪念石,并为它打造了花园。我们会围绕他的作品举办诗歌分享会,邀请中国诗人来剑桥交流,也会带着剑桥的艺术家到中国,用音乐、绘画诠释《再别康桥》的意境。很多中国学生告诉我,他们最初决定来剑桥求学,就是因为读了徐志摩的诗,想亲身体验他笔下的校园。而英国学生也会通过他的作品,好奇探索中国文学的魅力。


DE73

观众提问


     活动总结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已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给莉莉的信》《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现代世界的诞生》等著作已被译为中文。他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拥有近40万粉丝。他通过分享在中国的旅行经历与文化观察,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本次讲座引领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明的演进和互动、当今世界的多元与复杂。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不仅以亲身经历串联起流动的文明对话史,更帮助大家解答人生困惑。活动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与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及其妻子萨拉交流探讨、合影留念。


17E9A

艾伦教授与我院部分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