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卓伯棠教授:电影中的时间与影像建构之探索
2014年04月18日     (阅读:)

  电影语言的核心是时间。从电影的本体意义上看,镜头的时间是创造性的,它联系着事件(动作)的真实时间和观众的心理时间,电影制作者应有足够的胆识和能力来打碎运动事件的真实时间,重组镜头建构起具有冲击力的影像时间,此为电影艺术的真谛。这既是电影史上研究大师风格流派的逻辑起点,也是电影学习者的基本功训练。
 
  2014年4月17日下午,我院有幸请到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卓伯棠教授,在阶梯教室举办了关于以“电影中的时间与影像建构的探索”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杨尚鸿副院长主持。
  卓伯棠院长的讲座题为“电影中时间与影像建构之探索”,他首先从“时间”这个千古之谜的概念入手,分析电影艺术的本质在于它是时间的生命形式。从巴赞用“完整电影的神话”揭示人类用来抗衡时间的“木乃伊”情节这种深层心理结构,到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两本深奥的巨著《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对电影中的时间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卓教授认为电影理论是有用的,我们可以把哲学上的时间观,在电影剪辑中“接地气”,电影制作者就是要有胆识打碎时间动作的真实时间,而建构起电影独有的美学时间。在讲座中,卓教授用一些著名的电影片段,精准地分析了时间在电影中的位置,对电影的重要性,如何用镜头来重组运动中的时间等等。卓教授的讲解,精辟犀利,又妙语连珠,时常让同学们感到顿悟而报以掌声。比如,“人类有时间感,但是没有时间感官,但或许人的整个身体就是时间感官,时间的终止至于人的死亡”、“时间是铁板块,是不能动的”、“时间是感觉本身,空间则是感觉的对象”、“在每一个电影的故事中,叙事者都会隐藏着对人生的看法与思考”、“电影的最内核部分或者说其意义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反省后的总结”、“在电影中打破原来的时间进行重组,则才会体现其美学效果,而这正是作者思维的结果”、‘“电影艺术的核心是时间,因此一部电影就是一旅行”等等。虽然这是一次极具电影学术型的讲座,但卓伯棠院长的幽默语句和生动举例令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全体师生认真聆听,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讲座之后,卓教授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在黑板上画图解释等。卓院长在回答学生的提问中还特别强调,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应记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在学校接受教育与知识的当代大学生们,一定要有责任与担当,并且责任更大,担当也应该更多。如是真的爱电影,就一定要为之而奋斗终生。

  
  本次讲座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和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的创办人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通过对电影时间之谜的破解,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电影的热爱,树立起电影制作者的信念, 同时也更加懂得了在专业艺术学院中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整个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同学们表示在此次讲座中,收获颇丰。正如杨尚鸿副院长在总结中提到的,我们美视电影学院正像是一艘正在航行的大船,相信有了大家共同的努力,对光影梦的共同坚持,这艘大船将会载着更多的爱与希望、责任与担当更加有力、平稳的航行下去!
   
  主讲人介绍:
  卓伯棠,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曾就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MFA(电影制作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电影哲学博士。70年代初在台湾读大学期间与友人创办《影响》电影杂志,对80年代初的台湾新电影影响匪浅。近年来主要研究香港影视全球化问题,在海内外有关的学报、专刊与专著,如Post Script、《香港国际电影节回顾专刊》、《电影艺术》、《联合文学》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主要著作有《香港新浪潮电影》、《香港类型电影》、《分解主流电影》、《中国早期商品海报》,合编《邵氏影视帝国 文化中国的想象》《麦田,2003》等。 曾任香港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台》编导,执导过《国际刑警》、《的士司机》、《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以及影片《煲车》与《宾妹》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