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从电影节看短片创作
——第12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重庆大学分会场座谈
2013年11月12日 口述:钟大丰 郭劲峰 文字整理:龚艳 王骥伟 刘莉 郭晓清    (阅读:)

 

 
  钟大丰:中国第一批电影专业硕士之一,1985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1994年起任文学系主任。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史、美国电影、电影理论和传播理论等领域进行研究。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代表性著作有《电影理论:新的话语与诠释》、《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史》、《通向电影圣殿》等,是国际知名的电影理论专家。
一、短片创作的标准
  你对于艺术的理解,你对于生活的理解,表现你的才气和创造力,所以从短片的角度来讲,你拍摄的规模,现在我们所说的的短片的范围,现在有人叫它微电影,微电影其实变成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你到不同平台的时候,其实它对影片的创造方式,因为它又不同的欣赏规律,它对影片的创作方式、创作规则和技术规范等等,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地方。所以,一部影片其实很难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作为我们创作一部影片的时候,你核心的目的是什么,就决定了你对影片的整体设计和运作的方式,包括你对资金的运用、技术标准的掌握,对于不同的技术问题的态度等等,都是和你的创作意图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经常在电影节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才华的片子,但是实际上恰恰因为它的某些东西不明确,受到了许多影响,它真正的优势并不能突出,或许你自己关心的在某一个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不够,特别是你所投的电影节人们的关注点,或者其他的影片当中,你没有注意的某些方面,恰恰成了你的短板,恰恰成了人家在衡量当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样就很吃亏,有些花了很多精力在某些方面制作非常精良,但是故事或者人物或者某些方面,也有的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拍的很好,但是跟其他人的作品在创意方面,有些人的技术并有有你那么强,并不一定都做到你那么到位,但是你反而就显得不及他。
  作为一个创作者,主要的是如何把我们队生活的理解,用我们的才华,用我们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一个短片可能只有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多二三十分钟,它和要有很完整思想表达过程的长篇不一样,但短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点,这个点的构思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但是这个简单你要通过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二、短片创作的创意
  对于我们学生短片作品,创意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而这个创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你对于生活的创造性想象。对于在短片当中很写实性的去描写许多过程,你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所以在短片当中见长的恰恰是你的想象力的表现,而这个想象力恰恰是我们年轻人最富长处的地方,就是同样一个事件你能不能用一种最富想象力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艺术是一个心碰心的东西,你对生活的感受去触碰你对人家的情感,在这个前提下,你就能够打动人。如果自己都不打动的东西,要想打动别人这是很难的,你要想打动人,你就调动人们可以理解的方式,但是你要用一种特别独特方式来处理。过去我们讲叙事是从高潮看统一性,现在我们的叙事会更零散,但是你总要有收官,有点睛之笔。
  我们现在看到的微电影,在国内的这个环境有里许多的微电影家,主要是网络在推动。实际上网络媒体对于短片的需求和我们常规的作为电影产业的敲门砖,要表现你的创造力、想象力、叙述能力、影像感知能力等等,这些方面通过一个短片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你的能力。你拿着这个影片去找工作,可能有人觉得你值得投下一部片子。这个机会,这个邀请和你传到网络上去可能有几百万点击率,然后可能有人来找你再做微电影,甚至再做大荧幕电影。这东西其实对短片的要求不一样。就像现在我们很多针对网络微电影的时候,它对技术层面, 画面层面,其实有许多已经相当低了。但是你在这种情况下表现自己,那是不是大家都一样了?也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你的像素会低下去,数字量会少的时候,究竟什么东西能够表现你在的视觉表现层面上的潜力。有许多人仍然把看片子,即使在网上看片子,你仍然能够知道这个导演的实践能力在哪里。而这些东西就需要我们在除了那些旧质量能够明显造成差别方面,我们更多通过在  对于色彩的运用,关系的运用,层次的掌握以及一些场景的设计等等这些方面来看待一个年纪轻轻的创作者的实践能力的。它可能要求的不是那么高的技术层面。
  所以从技术的层面来讲,我们的短片也和长片制作,纯粹的电影的大荧幕制作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短片创作有不同的目的性的,我们会看到也有一些片子,比如:在电影节里放的片子里面可以看到,有些片子就是为了大荧幕做的,他就是为了表现我做的这部片子,以说明下一回你给我钱投资,我就能拍大片。在我们这前几年有一部短片得了观众喜爱奖,后来得了奥斯卡最佳短片奖,但是他这个片子送了几个全美电影节,都没拿什么特别大的奖,为什么?
  这一制作精良的大片,有它构思的巧妙性。但是,它对于创造力,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短片需要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人们可能会觉得不太一样,更多可以把它当作预备大片来看。
  其实我今天想说的最主要的我们作为电影节来挑选短片,看那些比较容易得奖的短片其实更主要的是在它的创意能力上面。而这个创意能力是我们如何把这个我们觉得有意思的故事变成一个我们能够驾驭的影像范围内最有趣的、最富于变化的一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你把生活艺术化的能力。实际上,你把生活拍的再真再细,那也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你如何把生活艺术化,这是一个表现你艺术才华的能力。
三、短片的细节处理
 
  西区故事:北京电影学院06年观众喜爱奖。它基本上用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美国著名影片<西区故事:we said story>.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然后它用这个表现阿以冲突。
  这个片子其实是一个大片规模的制作,当时大家看了都震惊了。它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叫西岸一个巴以冲突最主要争夺的一个地区,但是它这个西岸和过去美国一个著名的歌舞片<西区故事> 它实际上拿那个东西作为一个前景存在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边,它富于一个新的意义。就是这种东西它有它很取巧的地方,它可以把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人物关系做了一个很明显的简化,就是我们如果在一个很常规的爱情故事片里,或是一个长片里边,如果两个人一下就这么好了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需要很多细节的铺垫.但是在短片里面,有时候这种细节的铺垫入往往没有一个精巧的结构方式占便宜,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等于我们不要细节,这也是我们短片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创意是通过有独特想象力的细节呈现出来的。
  刚刚在《西区故事》中,我们说买东西最后这个排队两边大家吵的天翻地覆的,而突然后边排上队来了,而且这个队也是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一起在排着一条队,大家只有各自拿出自己共同吃的东西来,这世界才能正常运行。它选的是这种细节,你没有离开了这种细节。我们也看到有很好挺好一构思,但是这构思你会发现它穿在某一个地方,感觉很硬,中间缺一两个环节,这个环节往往就是缺这种很有艺术力的构思。这个东西就是考验我们对一个作品的把握。我们真正想让一个东西让它与众不同。其实短片的特点并不是完整而是与众不同,就是表现你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 某些方面,就是你基础做的特别好也是一种与众不同,就是你要比别人做的更好,基本东西你都能够达到,然后你能够在某些方面出色。当然我们基本的技术要求相对来说比前些年容易些,但是并不等于我们不需要,但是最主要还是与众不同,是你要有一种怎么建构对作品的把握方式。也就是说与众不同,它要建立在一些基本的技巧上面.你对光影的运用,你对对象的选择,你对叙事进程的积累和把握。
 三、如何对短片进行构思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听到一些教人家怎么拍短片,拍短片是为了将来拍长片,然后我们经常碰到我们的老师说它这个故事绝对够high,比拍90分钟的长片也差不多了,我把它剪成40分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你们这电影节要30分种以下短片,我们这片子就受损失。我的观点就是你要真是一个90分钟的量,就不要做成短片.短片就要用短片的叙事规律来做,短片就不能用有许多细节积累的方式,如果用这种方式,你30分钟达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不符合你这个影片创作的规律。其实长片也有这个问题.它说我原来照着8小时做的计划,结果制片说只要让我拍两个小时,说我这么大一题材肯定拍不了。但是制片已经提出了2小时要求,你按8个小时构思还是按2个小时构思来构思一作品。
  人家那<飘><日瓦格医生>之类的人家都能拍上2小时,人家不复杂?其实关键是你在于根据你自己具体规模创作来确定叙事规模。而短片也是这样,短片并不一定是不能够有线索的交叉,但是它的复杂性,它的积累程度,它不能是缓缓的忙起积累情绪,如果你是缓缓的忙起积累,你就得留足空间,你的叙事就得相对单纯。如果你的叙事要相对复杂,就要有一种相当比较快的节奏,能够把它推上去的方式,要不然你就那么一点时间。而且我们现在觉得中国电影很大的问题往往就是在于并不是容量太多而是容量不够.在容量不够下你没有充分利用节奏利用时间的过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其实90分钟长片40分钟还真能剪出来,剪出来情绪并不定比它差.这个它的构思其实没有到达那个程度。
  或者说我们有时候也看到20, 30分钟短片,我们觉得这片子要10几分钟剪出来更好,但是你就要用一种新方式来组织它,你那个就不能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完了人家坐不住,你就得用一点技术的手段把它推上去,用一种比较快的方式推上去,短片其实对紧凑感有比较强的要求。我们看到有许多喜欢的短片,其实拍了20,30几分钟, 10分钟就能收。因为它事本身就很少。少事且没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把它突出出来,你就会觉得平淡。所以我希望我们以后在做创作的时候,我们可能其实不是求大,不是求全,而是求你能够用一种特别独特方式很细致把你所要表现的东西突出出来,这样是一个短片成功的关键。
 四、对学生短片创作的问答
问:我已经大三,电影节也来了三次。我的感觉是国外学生电影普遍是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发人深省。而国内大学生电影普遍立足于大的层面,宏大叙事。不知道我的感受是否妥当。
答: 我觉得说宏大叙事,是不是妥当我们可以商量。就是,国外的影片其实它也多种多样,像我们刚才说的有写橘子皮的,也有写二次大战的等等,这个都有。但是我觉得呢,一个短片的核心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和个人化的角度,把它和历史和一个更大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映射在一起,而不是说我们直接讲得多复杂。我们很多的短片在叙事的复杂性上不比国外的少。很复杂,有的弄得那个人物关系很微妙,而且在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很社会化、成人化的问题。但是,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可好可坏的,关键看你做的好坏。
但有一点我觉得就是说,这创造力这个东西,其实是你对生活的观察,能不能找到一个——我刚才就是老想用一个画龙点睛——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其实一个短片的核心可能就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在一个影片当中得到了各种各样的铺垫,它使得这个片子有了很丰富的东西,让你觉得这个片子值得思考,值得体验,而且对你的情感有冲击力。
我觉得艺术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中国学生有缺陷,我们太太注重理智性,而不太注重情感冲击力。就是你一个事件要说人,情感冲击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你讲清楚一个道理没有,就是用非常有情感冲击力的方式来讲清楚一个事儿。而这个情感冲击力是要在一个精巧的设计、简单地矛盾当中来讲清楚的,而不是在一个特别细致的积累过程中来讲的。特别细致的积累过程,在一个短片当中,个别的短片当中可以有,但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做一个特别打动人的短片,这个对功力的要求,其实更高。
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各人作品的创作,如何和团队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答:我觉得你拿一个短片去给一个公司,对于有经验的人他能够根据你的沟通讲述方式、拍摄的解释能够感受到你在的作品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电影作品是一个合作的东西,它从技术上来讲是锻炼你的协调能力的重要东西,我们经常会说一个电影导演,最重要的能力是协调和调动大家的积极往一个方面去控制,最后控制完成整个作品。对导演来讲不需要有具体的能力,但是你要有这方面的感受能力,更重要的是由协调和驾驭能力,你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和沟通能力,一个好的导演永远是把自己的想法让摄影、美工、录音都知道往一个方向走。比如,我们看一个片子,有的时候觉得这个导演很有才华但是他沟通能力有限,有许多东西,他没有传递给摄影、美工、录音,这个可以从片子中是可以看出来的。对于导演来讲,你是不是能够感受、理解、驾驭这个创作队很重要,那怕作品再邪,都是可以有它的完整性。但是你要驾驭不了,一个很平的作品就会发现声音、画面之间的矛盾。我觉得做短片做主创的时侯,可能更大的经历是如何让我的合作者充分理解我对影片的感受,这个是创作中最需要注意的。
问: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影视未来会怎么样,如何看待艺术作品中大银幕和小银幕,还有小银幕作品的消失和大艺术的未来?
答:我觉得小银幕不是消失的问题,现在有多少人只看手机不看电视、电影,我觉得影像永远和媒介联系在一起,大银幕小银幕的差别,在新的传播体系当中仍然会有新的发展。比如,在互联网、手机这些领域里面,小银幕的作品和大银幕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东西就是适应小银幕,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它独特的叙事表现可能性,但是在大小银幕上会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的具体运用是会有变化的。比如,前十年、二十年电影和电视的差异,到今天电影和电视在视觉技术层面上的差异,就已经越来越小了。但是电影和电视有差别,我们过去说的是媒介,这个介入关系和旁观关系和意识性,这些差别还仍然有,只不过这些在消费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屏幕的话,它有许多变化,从影视的角度、从网络到网络移动终端、意识性的东西、介入感的东西、交流性的东西等等等,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影像的内容,但是这种变化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再变,未来对于我们来讲永远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而我们一定会在这个趋势变革之中里寻找可能性。我个人觉得从影像的层面来讲,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大银幕和小银幕的差别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大银幕和小银幕的背后是各人观赏和集体观赏,这样各人观赏和集体观赏的差异,这种差别就会存在,只不过这种表现形式可能会不一样。
问:我是大一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电影节的获奖作品很少进入大众的视野,从一个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我们改怎么对待观众或者说电影节的电影创作与观众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这个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的,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个是:电影究竟是一个表达还是一个沟通。咱们都知道我有个教了二十年书的同事张献民老师,他是很活跃的独立电影人。我记得十来年以前,有一次我们在韩国参加一个研讨会就谈到了这个关于中国的新影像,当时,在台湾发表了一个关于独立电影的文章,在海外算是比较早的。我用的是一个人化影响生产这样的一个概念,后来谈到这个议题,我们两个就争议起来。我个人认为电影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就是你要把你的想法交给观众,你要让观众接受。这个想法才有意义。但是张献老师认为电影是一个表达的工具。他认为电影是对于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工具,至于观众爱看不爱看那是观众的事儿,也就是我表达了就完成了。我个人认为电影的存在,我们一直说电影是media,media就是这头有发送者那头有就受者,中间的叫media。
我一直坚持认为电影是一个communication的一个途径,是一个手段。你做一个电影的目的是,让自己的想法让人知道,让人们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我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我有这样一个想法,这个是相对容易的,我只需放到电影里面直接的说出来就行了。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表达是我对世界有这么一个认识,我希望世界更多的人也有跟我同样的认识方式。这样我的目的就不是让他知道我怎么看世界,而是让他接受我看世界的方式,就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电影为什么要跟观众沟通,就是你要让观众就受你看世界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这个思想可能你表达得没那么清楚,但是它对于观众接受来说更有利。从传播学上来讲,这是一种更好的表达,但是从单纯的表达体系来讲,它可能不是一个更好的表达,而且当人们回顾关于对这个问题的表达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可能是那些人根本接受不了,但是特别直接的表达。
我们中国历史时就说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腐朽到不行了,所以这中国人的东西的扔,中医、中药,中国文化都不能要。这样中国才能现代化,就这个东西最容易抓眼球,但并不能让广大中国人接受,怎么接受?其实还是得一点一滴的介绍新的东西。但是你回顾历史,这人说了第一句,就是你想把你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还是仅仅让别人知道你有一思想而已。也就是你来建构和创作的关系。现在有的人就认为我就把它作为一个标志存在,我就说出来了,可能这种作品是一种很直入很浅白的方式说,这种东西说的最能让人感受到,但是这种东西最不容易影响别人。相反,我们说好莱坞在种族歧视的问题上,一直在触碰。前边有《猜猜谁来吃晚餐》《杀死一只知更鸟》,他这里面,每个就是说黑人在只会或某些方面有东西。它绝没有马丁?路德金的震撼力,影响力。但是马丁?路德金的观点没有大众文化的积累,能不能让那么多白人所接收,能不能被时代所接收。就实际上,历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所以对于观众来讲,我觉得更主要的是,你找到一个让人们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明确说出来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我认为是一个更好的作品。现在我们的独立电影里面也有,但是也有很多在自说自话。你要面对市场,不要认为我是独立的,就我是表现自己一个身份,如果要把思想给观众,就需要和观众建议一个沟通。这种沟通不只是靠说的,需要影响对别人欣赏习惯的适应和呼唤来完成。
问:老师能不能谈一下《荒芜》。我们在拍摄短片时候是不是有些不能碰触的问题。比如在《荒芜》的巴以问题,包括以色列建国的问题都有涉及,这些问题都是很宏大的,作为学生短片我们应该如何驾驭。
答:《荒芜》和《死羊羊》都涉及到对战争、人性的一些表述,但是我们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可以以可以接受的形式呈现,比如《死羊羊》,用砌砖来对应德国柏林墙,以及反思人类隔阂乃至战争的产生。此外,《荒芜》对人性声音也是有景别的,比如远、中、近的差异。在一个场景中传递出来的声音,我们观众是可以有如同景别一样的感受。比如在一个400人的剧场里的声音和狂野里的是完全不同,所以声音的设计也是我们同学在创作中需要注意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