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重庆“微短剧+”创作走进高校——“微短剧+非遗”创作研讨会在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B311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范蓓主持。重庆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重庆市广电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网络影视剧专委会主任李彤,重庆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网络影视剧专委会主任伍渝,副会长、影视制作专委会主任熊雄,重庆恒熠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榕、创作总监张宗颖、宣发总监罗浪以及创作团队罗英、仝庆雷、熊佳怡,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黄鹏,数智影视创研中心主任杨尚鸿,表演系主任王希、副主任刘静,播音系主任张晓玲,文学系副主任鲜佳和教师魏珂、梁璐璐、黄哲敏参加研讨座谈会。
范蓓介绍了重庆大学历史沿革和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创作等办学情况。他强调,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办学25年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影视专业人才,积极打造科研创作平台,推进教学、科研、创作一体化,努力加强多方产学合作,与重庆市广播电视局、重庆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协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他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密切合作,推动学院在学科发展、作品创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伍渝介绍了重庆“微短剧+”的创作方向及思路。她提到,重庆拥有众多影视专业传媒公司,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和拍摄场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自去年起,“微短剧”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目前,重庆已有多部微短剧获得市场认可并取得优异成绩,例如《重庆遇见爱》《温度》《烟火倾城》等。为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号召,协会希望在微短剧创作方向、精选精品剧目、常态化审片等方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共同进一步打造精品微短剧。同时希望将实操引入学院课堂,在拍摄制作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熊雄提到,当下,“微短剧”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潮流,这对各方在剧目形式创新和内容创作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编剧角度看,微短剧具有特殊性和时效性,选题需要快速响应,紧扣社会亮点、痛点和热点;当前正处于“一部剧带火一个人,一个人引爆一部剧”的时代,学生通过参与微短剧创作实践,加强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可以更快融入社会和市场。他希望各方要积极整合制作团队,建立长效的师生合作机制,形成深度合作的战略关系。
李彤提到,近两年微短剧、微视频已成为高校学生的实践试验田。尽管微短剧发展迅猛,但精品化制作不足,政府需要引导、规范和提升精品化制作水平,引入更多高质量因素和新鲜力量,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同时,微短剧项目组织化程度较高,需要优秀的新生力量、平台支持和教师指导等多方合作,避免微短剧沦为低俗“爽剧”。重庆的微短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需进一步提档升级,亟需具备更强审美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新生力量加入。

随后,参会人员围绕“微短剧+非遗”的策划制作、题材选取、人才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自由交流。
王希提到,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微短剧拍摄,老师们也在引导学生接受并拥抱微短剧形式,同时帮助学生筛选剧本。她表示,学院非常支持学生参与微短剧拍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在积极实现长短剧的无缝衔接。
杨尚鸿提到,微短剧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当前微短剧正在时代的风口,抓住社会热点、痛点的创作很有意义。学院的基础教学课程涵盖了视听语言、编剧、表演、导演等内容,学生完全能够无缝衔接并积极参与到微短剧的创作中。
黄鹏提到,可以采取“揭榜领题”的方式推进,由老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将重点推荐高年级学生参与微短剧创作,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参加相关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推进产学结合。
鲜佳提到,学院在专业课程、毕业创作、实习以及研究生学年展示等环节中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相关创作。尤其是在研究生学年展环节,导师可以带领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团队进行专题创作。
梁璐璐提到,学院并不缺乏优质项目,但缺少相应的对接方。如果将“微短剧+”项目流程化、具体化,一定能实现更高效的合作。
范蓓在最后总结中指出,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当前学院师资力量充足、教学条件完善,希望未来各方能够实现双向互助的合作,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