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建院25周年系列活动|范俭导演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展映及创作交流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08 | 张大涛 | 编辑:张大涛 | 阅读量:


image

4 月 3 日下午,学院小剧场举办了知名纪录片导演范俭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展映及创作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作为学院 25 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纪录片导演、美视电影学院影视系主任、纪录片创研中心主任徐蓓教授主持,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本次活动属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建院 25 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image

活动以《摇摇晃晃的人间》放映拉开帷幕。这部耗时两年跟拍的纪录片,以诗人余秀华的生命轨迹为叙事核心,通过诗意镜头展现了一位脑瘫患者在诗歌创作与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与超越。影片曾获第 20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并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长片竞赛单元。此次展映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本,更通过余秀华的故事传递了学院 “以艺载道、以文化人” 的教育理念。

image

放映结束后,范俭导演亲临现场与师生展开深度交流。徐蓓教授结合学院 25 年发展历程,以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 为切入点,与范俭导演探讨了影片的创作逻辑与艺术追求。范俭分享了他对纪录片的理解:“纪录片是时代的切片,既要保持对拍摄对象的尊重,也要通过影像传递共同情感。” 他特别提到,在拍摄余秀华时,团队从 “观察者” 转变为 “陪伴者”,最终以 200 小时素材提炼出最具感染力的生命片段。

image

在学生提问环节,围绕 “纪录片伦理”“艺术与市场平衡” 等议题,范俭鼓励青年创作者 “保持对生活的敏感,用真诚态度面对创作”。他强调,纪录片导演需兼具社会观察者与记录者的双重身份,在作品中注入人文关怀与时代思考。有同学问及影片与余秀华诗歌的互文性时,范俭以 余秀华的诗作为例,阐释了影像如何将抽象诗意转化为具象表达。现场互动热烈,通过与一线创作者的对话,学院师生进一步明确了影视实践创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和能动性。

image


      徐蓓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活动既是对学院 25 年影视教育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未来创作方向的一次探索。范俭导演的作品为师生提供了 “以小见大” 的创作范本,其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对社会议题的捕捉以及对纪录片美学的创新,与学院 “实践与理论并重” 的培养模式深度呼应。学院将以 25 周年为契机,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影视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

image

本次活动也是“湖畔放映”第九期,由学院教务办公室联合重庆大学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作为建院 25 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作品,后续还将推出 “创作前沿工作坊”、“优秀校友创作分享”、“学生作品展映” 等板块,全面展示学院 25 年来的教学成果与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