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前沿工作坊 | 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 “评委工坊” 交流活动回顾

2025年5月25日上午,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 “评委工坊” 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成功顺利举办。导演陈国星、演员刘佩琦、剪辑师周新霞、美术指导林潮翔、摄影师孙明五位资深影人齐聚,以评审视角切入创作本质,在理论与案例的交织中,为青年影人勾勒出一条“从观察到表达”的进阶路径。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师梁璐璐博士主持本场活动。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次创作工坊活动。
梁璐璐首先介绍了本届影展评委阵容,涵盖导演、演员、剪辑、美术、摄影五大核心板块,旨在通过多元视角还原电影评审的“全景式思维”。

评审初印象:一场关于 “真诚” 的对话
国家一级导演陈国星作为评委会主席,率先分享评审心得:“我们看了大量学生作品,最打动评委的永远是‘不端着’的表达。” 他以自己处女作中 “钢索长镜头” 的大胆尝试为例,鼓励创作者打破 创作舒适区:“年轻就是要敢试错,中规中矩的作品或许不会出错,但很难让人记住。”谈及当下行业生态,他特别提到评审中的 “矛盾时刻”:“不同评委对同一部作品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评价,但正是这种碰撞,才让我们更接近‘好电影’的本质 —— 它未必完美,但一定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陈国星
创作方法论:细节里藏着艺术的灵魂
国家一级演员刘佩琦以演员视角切入,用参与制作过的多个经典案例揭示 “细节塑造” 的魔力:“表演不是‘演大事’,而是‘演小事’。” 他回忆他在《狼烟北平》中饰演洋车夫时,主动添加 “小鱼缸挂车头” 的细节,让一场过场戏成为观众记忆点;在分析《菊豆》时,他提出 “用拔草塞板缝” 替代直接偷窥的镜头,“真正的演技是让观众‘看见角色没说的话’。”

刘佩琦
中国剪辑协会会长周新霞则从剪辑出发,解构叙事的 “隐形手术刀”,讲述电影剪辑与叙事观念的变化。她回顾师从傅正义的 “胶片标记训练”的经历,强调传统技法对节奏感知的奠基作用:“现在的 AI 剪辑可以快速拼接画面,但无法理解‘停顿的诗意’。” 她以戈达尔打破 180 度轴线为例,指出电影观念的变革本质是 “做减法”。她以电影《猫王》为例,指出“《猫王》用三条时间线交织叙事,扔掉冗余情节,让观众直接触达人物灵魂。”

周新霞
中国著名美术指导林潮翔则从美术视角则聚焦 “真实感的战场”。“诺兰坚持用实拍搭建哥谭市,因为真实的风穿过巷口时,演员的衣角会告诉你什么是‘真实的城市呼吸’。”面对虚拟制片的浪潮,他指出:“8K 清晰度反而暴露了虚拟布景的短板 —— 光影的层次、材质的质感,这些细节骗不了观众。” 他以《卧虎藏龙》的竹林实景为例,讲述了物理布景对 “经典画面” 的决定性作用。

林潮翔
行业思辨:在技术浪潮中守住创作初心
中国著名摄影师孙明从文艺片与商业片摄影的区别为主题展开讨论:“商业片需要视觉奇观,文艺片注重情感肌理,但两者的核心都是‘用镜头讲故事’。” 他提醒青年影人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学生作业不是‘练习’,而是未来的‘作品集’,你在每一个镜头里灌注的美学思考,终会成为敲开行业大门的钥匙。”

孙明
在观众互动环节,关于 “未来AI 是否会取代电影工作者” 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刘佩琦指出:“AI 可以生成无数表情,但无法复制巩俐在《霸王别姬》中那一眼的苍凉 —— 那是真实的人生阅历在发光。” 周新霞则强调传统训练的不可替代性:“拉片、写分镜、做场记,这些‘笨功夫’教会你的,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电影语感’。”
总结:让评审成为创作的 “反光镜”
最后,梁璐璐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从陈国星的“导演审美”到刘佩琦的“演员体感”,从周新霞的“剪辑节奏”到林潮翔的“实景建构”,再到孙明的“光影哲学”,五位嘉宾在本场创作工坊活动中揭示了一个重要命题:电影评审的本质,是对“人”的观察与共鸣。无论是陈国星强调的 “大胆表达”,还是刘佩琦推崇的 “细节真实”,亦或是技术工种对 “质感” 的执着,背后都是对 “如何用影像记录时代、传递情感” 的追问。
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 “评委工坊”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记录整理 | 郑依鸣
文字校对 | 唐偌楠
图片核对 | 徐皓珏
编辑 | 赵紫彤
一审 | 张大涛
二审 | 黄黄鹏
签发 | 范范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