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5 月 24 日,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 “先锋影展・专家工坊” 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 A 区美视电影学院小剧场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6 | 赵紫彤 | 编辑:湖畔美影 | 阅读量:

372BD

创作前沿工作坊 | 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 “专家工坊” 回顾


819B0



2025 年 5 月 24 日,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 “先锋影展・专家工坊” 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 A 区美视电影学院小剧场圆满举办。本次活动以 “当代影像的边界与突破:创作力的重构” 为主题,汇聚张会军、陈国星、陈刚、徐蓓、张珂、梁天多位学界与业界专家,围绕技术革新与艺术创新的融合、青年创作生态、产业转型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范蓓教授主持工坊活动。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主席黄翔莅临现场。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黄鹏、影视系副主任鲜佳等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工坊活动。现场放映美视杯优秀短片,各嘉宾针对研讨会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DC5AB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作方法论的革新

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指出当代影像创作需打破传统思维桎梏:“观念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成败。”他强调,年轻创作者应借鉴《哪吒》系列电影,融合动画、游戏、神话等多元元素的成功经验,在IP创作中注重跨领域协作,通过“技术+艺术”的协同效应重构叙事逻辑。针对高校教育,张会军呼吁高校打破专业壁垒,以团队模式推动制作过程中的跨界合作,同时强化学生对经典影片的研读,以及对观众审美需求的洞察。


9AB55

张会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从高校对产业调研的视角,指出当代电影数字化转型下电影创作的变革局面:“当下电影生产已从‘胶片拍摄 - 后期剪辑’的线性模式,转向以数字资产为中心的多线并行制作。” 陈刚以虚拟预演技术为例,说明视效总监在前期创作中的核心作用,并进一步指出:“若知识结构无法适配‘虚实相生’的制作模式,创作者将面临被行业淘汰的风险。” 陈刚认为,未来电影生态将分化为 “影院视效奇观” 与 “流媒体艺术表达” 两大阵营,呼吁综合大学应依托学科优势培养 “影视 + 计算机” 复合型人才。


91A5D

陈刚

创作力重构:从个体才华到时代叙事

国家一级导演、第六届先锋影展评委会主席陈国星从导演视角剖析当下行业竞争格局。“当下学电影的人虽多,但真正能突围的需具备三大特质 —— 才华、努力以及对电影的赤诚热爱。” 他以张艺谋、陈凯歌的创作状态为例,强调 “爱电影” 是支撑创作者穿越行业周期的内核动力,同时提醒青年导演:“学校教育是基础,但导演的终极战场在剧组,需在摸爬滚打中锤炼内心的创作直觉。”


A79DD

陈国星


中国青年编剧张珂指出,当前国产电影面临“老派叙事”与年轻观众审美相脱节的危机。 他以《爱情神话》《好东西》等热门影片的逆袭为例,提出电影 “创作升级” 的两大路径:一是深入流媒体平台适应青年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代言;二是反思传统成功学叙事的作品创作逻辑,如在女性创业题材中以 “内心自洽” 替代 “上市敲钟” 的结局设定。他指出:“若不能回应 Z 世代的情绪价值与社交需求,电影有可能成为‘小众艺术’。”


774C8

张珂

影像边界的拓展:纪录片与人文关怀的坚守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纪录片导演徐蓓以纪录片创作实践为切入视角,提出 “技术过载时代的人文突围” 命题。她分享韩国纪录片《最后的海女》中 “无设备潜水” 的长镜头案例,强调:“当 AI (人工智能)能生成极致视效时,唯有对人性的深度关怀能让影像拥有灵魂。” 她强调了 “日常记录” 的力量:“用人文视角对抗信息过载,以个体故事照亮宏大叙事的盲区。”


6CAAD

徐蓓


中国著名喜剧演员、导演,北京好来西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梁天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出发,强调 “体验生活” 的重要作用:“演员需先了解社会万象,方能塑造真实角色。” 他呼吁青年创作者打破书本桎梏,在接触不同人群、体验多元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与表达”。


33619

梁天

活动总结

范蓓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会形成的三大共识:技术革新并非对艺术的取代,而是创作工具的延伸;创作力重构的核心在于建立 “传统美学 - 当代技术 - 青年文化” 的三角平衡;影展与高校教育需搭建 “创作 - 展映 - 研讨” 的循环生态,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实践与交流的平台。

本次交流活动圆满完成。


183609


记录整理 | 李

文字校对 | 郑依鸣

图片校对 | 徐皓珏

编辑 | 赵紫彤

一审 | 张大涛

二审 | 黄

签发 |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