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前沿工作坊 | 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大师工坊”回顾

2025年5月24日,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大师工坊”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小剧场顺利举办。著名导演、电影教育家贾樟柯应邀莅临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小剧场出席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大师工坊”交流活动,活动由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范蓓主持。现场放映了贾樟柯导演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导演结合其三十多年电影创作经历,与在场师生深入探讨了地缘记忆、创作方法、技术哲学与艺术本体等多个核心议题。

贾樟柯
地缘诗学:山城记忆与创作基因的共生
贾樟柯导演长期关注重庆地域文化在其影像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回顾2006年携《三峡好人》首次来到重庆,以及2010年《海上传奇》在当地的放映经历,指出重庆独特的地形结构与码头文化为其作品提供了持续的灵感来源。他表示,重庆的坡地街巷、两江雾霭与市井气息,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生动缩影,也为影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谈及创作起点时,贾樟柯导演回顾了作为70后一代电影人的成长经历。他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录像厅中的香港电影、美学启蒙,高中时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以及陈凯歌导演《黄土地》带来的视觉震撼,共同促使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并逐步形成“文学感知—视觉转化—哲学思辨”的创作路径。这一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体现了其对现实进行诗意化表达的早期探索。
创作方法:从史论体系到视听语法的建构
在创作经验分享环节,贾樟柯强调电影史论课程在电影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他提出“电影三维认知模型”,强调了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认为电影史学习应从技术演进、美学嬗变与社会思潮三方面综合理解,例如从胶片到数字的技术变化、从作者电影到类型片的发展脉络,以及电影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映。同时,他指出电影理论学习应构建多元坐标体系,包括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克拉考尔的现实复原观与精神分析学派等,为影像创作提供哲思支持。

贾樟柯、范蓓
针对短片创作,贾樟柯提出“试错—反馈—迭代”的实践闭环,倡导将学生作品置于校内展映或国际竞赛等公共平台,接受外部评价,以实现从作者表达到观众接受的传播调整。在长片创作方面,他以《小武》的人物驱动叙事和《世界》的空间诗学为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剧本生成路径,并特别强调“生理节律理论”在制片管理中的重要性,认为长片拍摄作为系统性工程,应在艺术投入与身体负荷之间保持合理节奏。
技术哲学:从胶片转型到 AI 时代的创作者立场
面对影视技术的快速迭代,贾樟柯结合自身从胶片到数码的创作转型,分析了影像美学的变化。他指出,尽管早期数码技术在动态范围上存在局限,但其在低照度成像、像素颗粒质感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手持摄影、实景同期声等新型创作手法的发展,并加速了非线性剪辑与数字调色的普及。同时,他也强调,技术进步伴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传统洗印工艺的式微及数码镜头与光学系统之间的适配问题,要求创作者以理性和审慎的“技术工具观”加以应对。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贾樟柯提出“开放—批判”的双重立场。他通过团队参与的AI短片实验,指出当前技术在人物微表情捕捉、空间调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限制,但同时认可其在分镜设计与场景生成中的辅助作用。他预测未来电影创作或将呈现“人机协作”趋势,但强调实拍电影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触觉感知与情感投射,构成了影视艺术的本体基础,是算法难以复制的人类经验。
艺术本体论:真实、虚构与区域电影的话语重构
在作品方法论阐释中,贾樟柯导演对“区域电影”的标签化表述进行了澄清:其创作聚焦的城乡结合部空间,本质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实验室”,通过个体命运的田野调查式记录,构建视觉人类学意义上的时代档案,而非地域文化的符号展演。在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上,他提出“想象性真实”观点:纪录片需建立在前期田野调查的想象预判之上,剧情片则通过生活细节的颗粒度还原实现心理真实,二者共同指向对存在本质的诗学勘探。

针对青年电影人培养,贾樟柯导演构建“艺术通感—历史意识—叙事创新”的三维模型:倡导以文学创作提升意象思维,通过文学阅读深化人性认知;在创作中植入历史维度,如《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乡村文化记忆回应城市化断裂问题;在叙事结构上,推崇 “段落式蒙太奇”——截取人物生命切片,结合文献性文字提示,形成非线性时间叙事,为电影叙事提供新的形式。
贾樟柯导演强调: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创作者的使命是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类感知的温度,让每一帧影像都成为时代精神的感光载体。
总结
活动最后,范蓓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本次交流活动以贾樟柯的创作实践为切入点,深入呈现了作者电影的美学建构路径,并前瞻性地探讨了技术变革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方向。贾樟柯提出的“地缘诗学”“想象性真实”“人机协作伦理”等理论观点,为影视教育课程设计与青年导演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路径方法。
第六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大师工坊”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记录整理 | 唐偌楠
文字校对 | 李李韵
图片核对 | 徐皓珏
编辑 | 赵紫彤
一审 | 张大涛
二审 | 黄是鹏
签发 | 范的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