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号召,表演系于近日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表演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展开深入讨论。此次会议聚焦技术融合与人文传承的双重目标,旨在探索AI技术赋能传统艺术教育的新路径。
会议紧扣学校提出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变革”主题,从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升级等多维度展开探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表演教育深度变革的催化剂。讨论重点包括:如何将AI技术融入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虚拟化、个性化学习场景;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教学效率;以及如何在技术赋能中坚守表演艺术的人文内核。
研讨会上,表演系教师团队提出了多项前沿教学构想。有教师建议,通过元宇宙展台、数字戏曲游戏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或借助动作捕捉中心的热感技术优化形体训练。另有教师提出,可引入AI虚拟导师辅助理论教学,通过对比数字人与真人教师的授课差异,引导学生反思技术与人文教学的互补性。

在实践层面,多位教师强调了智能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例如,构建“AI+VR”虚拟排练厅,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环境,学生可随时与AI驱动的虚拟角色对戏,提升即兴表演能力;开发智能评测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如台词准确性、情感表达、肢体协调等),为师生提供客观的成长反馈。此外,生成式AI工具也被纳入讨论,例如利用AI快速生成剧本灵感或舞台设计草案,激发学生二次创作的活力。
尽管技术应用成为热点,教师们始终强调人文素养的核心地位。有教师提出“功能性区分”理念,明确线上AI工具与线下实践的优势互补。例如,AI可精准监管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而线下教学则应聚焦人际互动、情感表达等无法被技术替代的领域。会议总结强调,表演教育需在“精准高效”与“人文深度”间找到平衡,避免技术喧宾夺主。
表演系通过此次研讨会初步形成了“AI赋能,人文筑基”的专业建设框架。下一步,表演专业将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合作模式,强化学生对表演与社会文化深度关联的认识理解。